11月28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第237期大師講壇在閔行校區(qū)圖書館主館圖書信息樓8F報告廳舉行。2018年度沃爾夫化學獎獲得者、東京大學杰出教授、著名有機化學家和超分子化學家藤田誠教授做客上海交通大學“大師講壇”,帶來主題為《Coordination Self-Assembly: From Origins to the Latest Advances》的精彩報告。本次講座吸引了眾多交大師生,報告廳座無虛席,大家紛紛慕名而來,現(xiàn)場氣氛熱烈,掌聲不斷。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姜學松教授受邀出席活動并致歡迎辭。他對藤田教授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詳細介紹了藤田教授在超分子化學領域的杰出貢獻以及其所獲得的諸多國際獎項,包括沃爾夫化學獎、G. W. Wheland獎和Izatt-Christensen獎等。
藤田教授首先回顧了分子自組裝在配位化學領域的起源及其近三十年的發(fā)展歷程。他通過一系列詳實的案例,展示了基于過渡金屬平面幾何結構與吡啶配體結合的策略如何實現(xiàn)納米級有機框架的定量自組裝,涵蓋了早期的方形分子(1990年)、環(huán)鏈分子(1994年)、籠狀分子(1995年)、膠囊(1999年)以及管狀結構(2004年)。藤田教授深入講解了其團隊近期的研究重點,包括:配位籠內(nèi)分子限域效應、晶體多孔復合物中的溶液化學(尤其是“晶體海綿”法的應用),以及超大規(guī)模自組裝體系的設計與開發(fā)。
藤田教授還特別分享了“晶體海綿”技術的創(chuàng)新之處,強調(diào)這一方法在解析難結晶有機化合物結構中的革命性作用。他指出,該技術不僅提升了科學家解析復雜分子的能力,還推動了配位化學和晶體學領域的技術進步。
交流環(huán)節(jié)中,現(xiàn)場師生踴躍提問,涉及分子自組裝、非共價相互作用以及晶體海綿技術的應用等問題。藤田教授對每一個問題都給予了細致耐心的回答,現(xiàn)場氣氛活躍而熱烈。
講座結束后,上海交通大學大師講壇組委會工作人員戴承霖、李佩融代表上海交通大學向藤田教授贈送了精心準備的紀念品,并對其帶來的精彩報告表達了衷心感謝。本次大師講壇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落幕。
視頻鏈接:https://v.sjtu.edu.cn/jy-application-resmgr-ui/#/playDetail?id=13648
地址:上海市東川路800號 200240
電話:021-54742893
E-mail:[email protected]